太极拳如何修炼才能达到完美境界

太极拳如何修炼才能达到达到完美境界

  一、习练太极拳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行功走架;二是推手。 “行功”就是同一个动作的反复练习。照此方法练习,身体任一部位的不适或气息不顺,都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这样不断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去检验、去纠正,方可功夫上身。 ”走架”则是按照一定的编排顺序练一套拳,并要求在不断的动作变换(肢体方位与角度的变化)中,也能做到拳论要求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等以至达到用肢体语言表达太极拳内涵。 “推手”是对“行功走架”的检验,用来检验在对抗状态中,你是否在按拳论的要求练拳。至于推手,只有按照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原则,方可去掉身上的僵力而成为太极的劲,从而达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境界。 故练太极拳,走架和推手要同步进行。不推手难以领会太极拳真正内涵;不推手等于在片面地练习太极拳,也可说不是真正的练太极拳。

  二、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中间过程,是师门之间的训练方法,而不是目的。 与朋友推手是一种技艺的交流,更能体现武德的高低。高手推手只要用意念把对方劲路锁住即可,输方可体会到而旁观者浑然不知。 推手要做到不丢不顶,就是与对方零距离接触,相互找对方的力点,而又不给对方力点。推手不是论输赢.而是为了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推手时全身要松得干干净净,对方与你搭手要让对方感到只能摸到你的衣服上,只要用力就像推到布帘上一样要落空:时时让对方感到前面是一个坑,不小心就要掉进去,这就是“一羽不能加”。 与人搭手时“皮毛要攻,肌骨要松”,对方有力我亦有力而力在先.不先不后.如泉涌出,用弹簧劲将对方抖出,这就是“蝇虫不能落”。 发劲时尽量做到全身不挂力,起码要力不上肩,全身松透.虚领顶劲.做到听、懂、化、拿、发一气呵成,要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才能发人于无意。 走化初时要用动作化.而后用身法化.最后达到意化.这就是要经历招熟、懂劲和神明各阶段.才能做到化人于无形。 练拳架是为技击服务,推手是检验拳架。但目的均为养生。松.依次穿堂登雅室.沉,更从门内入高阶。

  三、古人云“理凭力壮,力凭理伸,故不可一日不讲理,不可一日不培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练太极拳.有些人空讲理论而不练拳,或是钟情于解释先人哲师的经典论著.其实质恐怕无非是翻译了一篇古文论著而已,或许他自己还没有搞懂其中的道理。而另一些人则是终日埋头苦练,偶尔也看几篇太极拳方面的文章,但是他们只是在重复做僵硬的动作,或是轻飘飘的做太极操,虽练数年却收效甚微,乃至苦练数十年也无法入门.其中的道理恐怕是因为他们是在盲练。 所以我认为练太极拳一定要两手都抓,用拳理指导练拳、推手、技击,并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拳理。这样不断地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反复体会,才会逐渐把太极功夫练到身上。

  四、“皮毛要攻,肌骨要松”是我们太极拳习练者常讲的口头禅,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会各异。 “皮毛要攻”就是进攻,但皮毛怎么进攻呢?在练拳和推手中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我的理解是:并不是用力蹬脚,从而至腿、至胯、至腰、至臂用力把人僵硬的推出去,而是全身松透、沉于涌泉,再节节放松把劲送出去。例如“掤”,手臂上要全部放松,丝毫不用力,好像只是手臂的汗毛和皮肤在前进;下“按”也是一样.把意念放到手心和前臂的内侧,也就是阴面,由皮毛引导,后面则松开手、肘、肩、腰、跨,脚底要均衡的落在地面上,目光专注所按的方向,前引后送,好像只是皮毛在进攻。实际上是松开肌骨,节节贯穿,“形之于手“手上毫不着力,不是用手上的力把人拿住,实际上手上有力不是“拿”,”拿”是用意念把对方的劲路锁住,手只是摆了个样子而已,是通过手上的皮毛把意念送到对方身上而拿住他的劲.使对方不得机方可达到把人发出丈外而对方受力部毫无痛感。这也说明这不是用肌肉和骨骼的力把人打出去的,而是肌骨节节松开对方才感觉是挨着皮毛而出。

  五、何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很多人对此言的解释为:“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但在行功走架和推手中我体会到,这里的“虚”和“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太极拳论这样精辟的论文中不会出现重复的话。这里的左和右不是简单的指左面来怎么处理,右面来怎么处理,而是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以及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虚”指的是“化”;“杳”指的是“走”,合起来就是“走化”。 “化”是对方挨我身体时,接触的外表面不动,而里面通过意念松沉,转移对方的作用力,就是用我的面接对方的点,再移点不移面,让对方只能摸到我的皮毛,而不把他的手或任何接触我的部位与我分开(再通过对方的手,将我的劲作用到对方身上,将其发出,此处不做详细讨论),这就是我们讲的化人于无形,有些学者也讲为“内化”或“意化”。“杳”则是“没有了”。对方要打我而找不到我,对方手放我身上,我通过身法的变化或步法的移动让对方落空。 太极拳分阴阳,在这里的体现是,“化”看不见,是阴;“走”看的见,是阳。二者兼备,是太极拳等内家拳所独有的。而大部分其他拳都是“阳”,用看的见的招法让对方落空。当然,这也是非常好非常实用的。

  六、何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我的理解是“一羽不能加”是在推手中与对方不丢不顶,接触点零距离接触,毫不接对方的力点。古人用羽毛来形容就是对方只有羽毛那么大的力也不让他作用到我的身上。当然这只是比喻,在推手时要舍己从人,这还要看平时推手的功夫,要有非常好的懂劲功夫,只有从人才能做到不顶,也就是从人己不难。但羽毛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感觉到这只是能听’瞳他的劲,每个人的懂劲水平不同,好像我们计量重量的”磅”,汽车磅误差可能是几十公斤,我们市场上的小磅误差可能是几十克,电子磅误差则只有几克.而精度很高的天平误差则更小。所以我理解“一羽不能加”就是通过推手慢慢达到电子磅的灵敏度,只有几克的力加在我们身上也能感觉到,对方的力作用到我们身上,我要全身松得干干净净,也就是全身透空(这里只是理想的假设),让对方只能摸到你的衣服上,再加力就好像推到布帘上一样要落空,这些讲的都是不顶。 而蝇虫不能落则是当对方的力作用到我时,就好像突然有一个可怕的毛虫掉到我的臂上,我无意识的也就是本能的一紧张,把它抖出去,就是发人于无意。这个动作也好像我们无意碰到点着的烟头,突然把它弹出去。古人云”打人好比火烧身”,拳论中有句话“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所以“蝇虫不能落”是对方的力作用到我时,我丝毫不顶而是用弹抖劲毫不费力像弹虫子一样把对方弹出去。在遇到对方突然袭击时下意识的一动,可能这就是用意不用力吧。太极拳的文化太深了,有些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不是不讲,而是非笔墨可以形容。 总的来讲,“一羽不能加”是不丢不顶,“蝇虫不能落”是只要发现对方有一点顶就把对方弹抖出去。

  七、站桩是静止状态下的松沉。 初学太极拳因为学的动作少,下部也不稳,老师就让先站桩,我看到好多人站桩都是很僵硬地立在那里,就好像一根木头桩一样,这不是他们的过而错在老师。太极拳的站桩要领同练拳一样,是要从头到足都有讲究。头要虚领顶劲。这里的“顶”不是动词,不是让你真的用力顶,而是虚虚领住,就是像提住一件衣服一样,领在那里。肩要沉,不是让你用力放下肩,而是腋下松开,才会力不上肩,肘要坠就是像吊住一样,绳子一断就会掉下来。含胸拔背是把气送到丹田,也可以放到整个腹内(这里的“气”不是指呼吸的气,呼吸的气只能在肺部),不要想胸背,让胸背的每一个点都下沉,你想哪里哪里就紧就实。松腰松胯是把意引到涌泉或更下面,让脚不是踩在地上.而是松松的落到地上。每一点的压强都相等(在这里只是要求)就像站在草地或松软的沙地上一样。其目的就是松沉。这是练习静止状态下的一种松沉。 拳架是运动状态下的松沉。在走拳架时要做到节节放松,由有意放松达到无意成刚,要领同站桩一样。有些人在演练时为了表现出很有功夫而给人一种特别装样的感觉,是没有必要的,更不会功夫上身。我们练拳是在练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表演为了比赛,练拳架也是我们双修的过程,是用肢体语言表现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太极拳中的美学。若用这种心态和传统的要求去做比赛成绩会更好。古人练拳架的真正目的是为推手和技击服务,但我们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健身养性。 推手则是在对抗状态下的松沉。在推手中讲的最多的是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用意不用力。如果全身僵硬则是非丢即顶,用力不用意。更谈不上舍己从人了。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在松沉状态下的推手训练,在推手中宁可跌出去也不顶,慢慢地才会全身透空、毫不挂力,松沉得让人摸不着。彼意刚触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髓,这样才会渐悟懂劲。

  所以,在静止状态下、运动过程中、对抗接触中都要求松、求沉、求静,以达到太极拳之完美境界。我们练太极拳不是简单地把其看做一种武术,天天谈斗论打,把自己降级为一介武夫,而是要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来修养,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

 

关键词:太极拳修炼

上一篇:太极拳核心功法肢体放长训练
下一篇:太极修炼时如何增强内气

武当太极养生圣地
武馆简介|媒体报道|学员心声|常见问答|教练岗位|武当武术视频|武当太极服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