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解析

张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解析

  三丰祖师说:"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1. 虚灵

  虚是虚空、是虚无,灵是生命的灵动,是神气的表现。没有虚灵,周身一气则涩滞而运行不利,身体则沉重、拙笨,无灵巧可言。只有神虚,才能体静,才能在外感知万事万物微小的变化,在内斡旋自身的气机运转。只有意灵,才能使阳气散布周身,无微不至,才能使我们的身心与宇宙自然相契相合。蒋发先师说:"虚灵在中",就是由心意来领导。先使心意放松,剪除外界和思虑的干扰,专注自身,检查浑身上下是否有任何一处还没有放松,然后观气运转之灵机,行气遍及周身百骸,带领腰胯肢节运动。尽管这也是身体的运动,但已与日常习惯性的运动有所不同,他是"虚灵在中",心意主导,久而久之,身心将合为一太极。

  2. 含拔

  含是包含、收拢,拔是拔长、展开。做到了"含",就能够"拔";同样,实现了"拔",就能顺利的"含"。"拔"是要拔筋骨,我们身体最主要的是椎骨和骨盆,一身是否能灵动,就看椎骨和骨盆关节是否拔开。筋骨经常在"拔"的状态,骨髓、气血就能畅通,就能促进他们的吐故纳新,激发筋骨的活力,使筋骨坚强有力。头容微含,则拔颈椎;胸微内含,则拔胸椎;臀部微含,则拔腰椎和骶椎;胯部微含,则拔骨盆关节。有了筋骨的坚固与灵活,虚灵之意就容易与其合一了。

  3. 松腰

  身体要实现放松,首先要松腰。只有腰部筋骨、肌肉放松了,气血才能不受阻碍的到达双腿,我们的下盘才能灵活。三丰祖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不放松而僵硬,则气血流通受阻,则无法养护两肾和命门这个先天之本。人的生命寿数基本为128岁,这个先天程序就存储在肾脏之中,若不养护他而破坏了先天之本,人的寿命则会受到影响。所以通过松腰来养肾护命门。

  4. 定虚实

  对我们身体来说,虚实是最重要的一对阴阳关系,必须确定,我们才有所依据。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已说明了两层大关系。其一,心意为虚,是清虚无碍,身体为实,是心意的归宿和依赖。其二,上为虚,下为实。这两层关系不能颠倒。在这个基础上,再确定小的虚实关系:身体以百会穴至会阴穴的中线为轴,而有左右。在行功时,阴阳一分,则虚实就定,在同一时刻只可一侧为虚,另一侧为实,王宗岳先师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说的就是左右虚实关系。各肢节也有虚实关系,这些肢节关系主要是臂、身、腿全身各部的三节关系,哪一节遇到阻碍的力量,哪一节就要变成"虚"的状态。

  5. 沉坠

  身体以大地为基本,心意以天空为准则。只有使身体有下沉、坠落之势,才能和意念分别虚实,才能形成相辅相成的阴阳关系,才不会使身体漂浮无根。如果能生了根,才能有稳重,心意才能使气调动我们的筋骨。以生根为本,我们的行为才能从容自然而不会漂浮慌张无措。

  6. 用意不用力

  用心意为主导是太极拳行功的关键,这是以内导外。如果反过来,用力而不用心意,则就成了失去统率的盲动。同时,没有心意控制下的力量他也不可能凝聚,而是散漫的、僵硬的后天之力,这种力越用则离太极越远,而不可能形成意、气、力的合一。王宗岳先师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这就是行功中的使用心意之法,只要按此方法,行拳自然动作顺随,而不会造成紧张,也就不会用后天之力了。对初学者,在行拳中时刻要注意全身上下各处是否有肌肉、筋脉紧张的地方,并将其放松。如果紧张,气就不通顺,动作就不会自如,将来也做不到随心所欲。

  7. 上下相随

  身体上下的关系在练拳中很重要,如果上下不能相互协调、互相顺随,就是一片散乱,稍遇敌人来击,不是跌倒就是为敌所擒,所以三丰祖师说:"上下相随人难进"。上欲动,下必先动,下若动,上必跟随。若要静,上下各部一致全部达到静,不可互相抽扯而不统一。上下的关系中,下为根基,是为阴,上为枝叶,是为阳,若要身体现出阳动之势,必须下部根基牢固扎实。有了这种关系,上下才能协调和顺随。

  8. 内外相合

  对我们身体来说,内是心意、是气血、是骨髓和脏腑,外是触觉、听觉、视觉和骨骼、筋膜、肌肉、皮肤等,先做到外三合,这靠练习拳架来做到;再要做到内三合,这靠动功、静功相辅练习来达到;最后做到内外相合,这要靠采用打手法来磨练而实现。

  9. 相连不断

  相连不断有两个意思。一是心意与气相连不断,气与身形、身势相连不断,这个不断就是要保持连续,不能因思想杂乱跑飞而时断时续,注意力一点也不能分散。另一个意思是,太极拳是圆圈运动,圆圈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他是循环无端的,因而拳势是相连不断的。如果有了断,就不会圆满,就会凹凸不圆。这样,就使外不能达到统一,内不能达到凝聚,内外不能达到相合,所以要相连不断,最终浑圆如一。

  10. 动中求静

  为什么要"静"?因为静是修炼丹功、返朴归真的基本方法,只有"静",才能使后天之气回收,最终先天之气显现。有了先天之气,才能采大药而修炼丹功。但要做到长时间"静"的状态,没有身体和精神上的坚固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通过"动",来达到气血通畅,身心合一,精神凝聚,有了这种身体状态,要"静"则"静"自来,这就是动中求静的基本原理之一。三丰祖师说:"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动不是乱动,而是以静定之心性为依据的动,静不是死寂,而是具有活泼泼心意的静,所以动静相依,相辅相成,而达到动静相合的太极状态,这是动中求静的基本原理之二。"静"的目的是要养气、收敛后天之气,"动"的目的是要使气通行全身,使脏腑、骨筋肉等阴精牢固,所谓修宅舍。这样,动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动中求静就是协调这一矛盾,在行拳时,使精神内敛,专心致志,用意不用力,意无旁骛,阳气不泄,这就是动中求静之法。

关键词:太极拳十要解析 太极拳十要

上一篇:“静”是太极拳的本源
下一篇:太极拳“力由脊发”的奥秘

相关文章
武当太极养生圣地
武馆简介|媒体报道|学员心声|常见问答|教练岗位|武当武术视频|武当太极服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