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武当功夫 > 太极文化知识 | 关闭窗口 | 返回首页
太极拳与丹道养生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学文化,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它的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及《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之道,因此,太极拳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是任何一种拳术理论都无法与其相比拟的。故,习太极拳必先悟太极之道,穷道家性命双修之理。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首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短短几句却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太极拳论》之总纲。

  道家学术最重长生,内家太极拳出于道家,真正的内家太极拳,其实与道家性命双修是一致的。当年张三丰祖师流传太极拳术,是为了在修道过程中避免清修出现的弊端,悟太极之理,使其动静相宜,方符阴阳之道。道家学术以清修为宗,虚无为体,中和为枢,柔弱为用,与道合真。拳理源于《道德经》和《易经》,最终达到拳即是道,拳与道合的境界。

  习太极拳者,首需明松柔、虚静、中和之理。练太极拳必以松柔为基础,主张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多一分松柔便少一分僵硬,少一分僵力便增一分内力。练太极拳时应极其松柔,全身各个关节处处松开,筋膜拉长,虽极其柔软但所蕴藏的内劲使人感觉刚柔相济,浑厚无间,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故不可谓之柔,也不可谓之刚,刚柔浑然一体,浑于无迹也,方可谓之太极。练太极拳在盘拳时松柔,圆缓,均匀的运行中,行云流水,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练到一定时间,四肢未稍产生麻胀感,会有内气充盈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表现,是培养元气、疏通经络、补气生血之过程。更是内力增加的具体体现,持之以恒,最终练出体内一派纯真中和之气,即圆满内劲。

  笔者老师反复强调练拳须以松柔虚静为本,松柔才能出功夫,随着年龄的增大,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便越显著,若不明松柔之理,在练拳或推手中四肢僵硬,不能完全松柔走化,或仅靠一些技巧或运用后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后,体内浊气上升,清阳不振,易犯头重脚轻之疾。练拳时必先使自己心平气和,身心大定方可开始走架。初上场时端然恭正,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犹如混沌无极景象,不动之时,内中寂然,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方可悟太极虚静虚无之奥。笔者的老师和几位太极拳前辈深悟太极松柔虚静之理,有的虽年已九十以上,身体轻灵,关节处处松开,走架时节节贯穿,每天仍在公园里练习太极拳,令我们晚辈敬佩不已。他们常谈到是太极拳才使他们这样健康长寿,学太极拳必定要有文化、有悟性、肯吃苦、才能出真功夫。所以笔者以为练太极拳必须深明太极之理,在松柔上狠下功夫,则延年益寿唾手可得。

  悟太极之道,明松柔虚静之理,最终培养出中和之气就必须在整体上下功夫。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在松柔的前提下一动无所不动,对练习太极拳者要求很高,而且对身形犹为讲究。首先要把人体从头至脚及踝、膝、胯、腰、肩、肘、腕九大关节真正松开,并且在太极推手过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保持各个关节松开,才是所需的松柔。并要求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含胸,拔背,松颈,扣肩,虚灵神顶,中正安舒。用这样的身形在练拳时,可使气机在经络中更加畅通无阻,循环无端。练拳时特别注意命门穴则要微向后撑之意,形成前后对撑之势,带动两胯微微旋转,身形保持中正,才能支撑八面,旋转自如,而且腰(命门)是上下衔接之关键,在“十三势歌诀”中写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可见腰(命门)之重要性,传统中医认为,命门者生命之门户也,真阴真阳所居之处,乃原气之所有,为太极之枢纽。在太极拳整体运动转换过程中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都在进行有机协调的运动。再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结合,体会太极阴阳之变化,使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转运动皆符合太极之理。使自身达到内外合一,神气合一,从而发生纯真中和之内气。浅则益寿延年,深则最终与金丹大道相结合。先人曾云: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用功日久,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乃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由此可见,太极拳应归到医道才是正宗,必深通人体脏腑经络学问,才能显现在人体气血之上;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极拳最终融入丹道之中,归于大道。近代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文,已深明拳术与丹道一理。笔者以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最终皆归于大道。故有医道同源,拳道合一,医道与拳道互补,才是太极拳养生之宗。(详见拙作《气通任督必得康寿》一文)

  练太极拳可分为高、中、低三架,习者应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按不同需要来锻炼下肢筑基功夫,使上身更加轻灵自然。最终达到全身空透,无形无象,体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以成天地交泰之势,水火相济,到年老之时,则无头重脚轻、虚火上升之疾。

  以上是笔者理论与实践之总结,按此理论方法来锻炼太极拳,若用功日久,气血调和,太极功夫自然上身,不必强求,随着年龄增长,太极拳养生功效越显著,最终达到身无苦疾,健康长寿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