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滴水岩 水滴千百年

武当滴水岩 水滴千百年
一滴滴小水珠从顶部的石缝中往下滴,不偏不倚落入水潭

武当滴水岩 水滴千百年

   滴水岩是武当山赫赫有名的三十六岩之一。滴水岩最为奇妙之处,在于岩洞内千百年日夜不停滚落的一颗颗水滴。四时不绝,飞珠滚玉的滴水岩,也成了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散文游记诗歌描述的对象。

   酷似锅盖的岩洞藏有一石殿

   无论是元朝《武当福地总真集》,还是明朝《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滴水岩都被列入武当山的三十六岩之一。

   在武当山五龙宫一带,村民们俗称这个岩洞为上元。

   上元,是唐高宗李治使用的年号。

   滴水岩何以称为上元?应该与武当道教密不可分。正月十五之所以称为上元节,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每年的正月十五,既是民俗文化中的元宵节,也是道教文化中的上元节。

   元朝,武当山高道刘道明编撰的《武当福地总真集》记载:“滴水岩在仙侣岩之南,岩如大厦,裂石出泉,因以名之。”

   成书于明朝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系明朝武当山高道任自垣编撰。书中记载:“滴水岩在南岩宫之下。其岩虚敞,常有泉滴其池,寒夏不竭,清冽而甘,因名滴水。旧有祠宇,俱废。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敕建殿宇,又置道房。”

   明朝嘉靖十五年 (公元1536年),时任武当山提调官的方升编纂《大岳志略》上记载:“滴水岩去南岩宫西北五里。岩内凿石作小池,泉常滴焉。”

   探访滴水岩的念头久矣。有水在滴,滴答作响,接连不绝……这个岩洞的造型,如同其生动形象的名字,在记者脑海中若隐若现,浮想联翩。

   2003年4月,记者曾从南岩飞升崖水库,沿五龙大峡谷前往五龙宫,错过了寻觅滴水岩的路径。

   2014年3月15日中午,记者与网友“游尘”从五龙宫出发,踏上前往南岩的古神道,顺便探访沿途赫赫有名的滴水岩。

   出五龙宫,沿新修的水泥游步道径直下行,经华阳岩、青羊桥,便来到水流清澈的青羊涧。行之不久,可见路道左侧有一个不显眼的土坎处,径直向上走去,只见一条清晰的青石道蜿蜒向上,这应当是徐霞客壮游武当途经的古神道。

   杂草丛生,灌木相间。顺着幽静的古神道,一路前行,时而踩踏在斑驳光滑的青石板,时而跳跃在古朴幽邃的羊肠道。一路走来,虽是汗流如浆,但这大山深处远离尘嚣,与世无争,一路走走歇歇,享受的是绚烂多彩、恍如隔世的世外桃源之清幽。

   穿密林、踏野草、过石桥……约3个半小时后,忽然看到路道右侧的坎下有一个酷似锅盖的岩洞,刚好露一狭缝。定睛一看,岩内藏有一石殿。

   宽3.5米、进深2.5米、高4.3米的石殿坐东朝西,歇山黑筒瓦顶,檐下为单翘重昂外三踩砖雕仿木斗拱,斗拱彩画依然鲜艳。殿内神台上供奉一尊高1.5米的泥塑彩画真武坐像。下部为石须弥座,有一石供案,高1.5米、桌高1米、长2.8米、宽1米,其造型、雕刻、镂空与武当隐仙岩的石供案几近相同。

   著名古建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在其主编的《武当山古建筑》中指出,滴水岩始建于唐朝,明朝亦有敕建。

   小水珠日夜不停滴落千百年

   滴水岩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岩洞,向阳平坦,坐东朝西,面阔16.5米、深11.8米、高4.3米,其两侧泉水充沛,为三级方整石崇台,洞内深处崇台之上为唐朝古殿遗址。

   从其规模来看,依然能显现出当年的辉煌与喧嚣。

   据《武当山古建筑》记载,滴水岩庙是按唐朝早期两室制营造,台高0.9米。崇台两端各置一组螭首和泉池,台上前居中设一座宋朝砖石殿,殿前置一张石供案。岩外为第一级崇台,台右有一个坐北朝南的砖雕化帛炉。

   宽1.7米、进深1.2米、高2.9米的这个化帛炉,歇山黑筒瓦顶,檐下为单翘重昂外三踩砖雕仿木斗拱,下部为砖雕须弥座,整座建筑全部为砖结构。

   奇妙的是,在滴水岩有两组长0.8米、宽0.5米、高0.5米的螭首。

   螭首是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龙头像。螭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

   已故的武当山古建筑专家张华鹏曾经认为,此龙头造型既有别于汉朝马头型龙,又有别于宋朝楔形翘嘴龙之特征,与黑龙江牡丹江的宁安渤海国唐朝石螭首相同。具有典型的唐初龙头造型特征,即勾形角、花叶形耳、突目、厚唇上卷、嘴角超过眼角、嘴长占头部三分之二。

   眼前这两组雕刻精巧细腻的螭首,随着风霜雨雪的洗礼,虽历尽劫难,斑驳沧桑,但古貌依稀可见。越过岁月的风尘,精美的石雕刻仍顽强地展示艺术的魅力,向世人昭示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记者不得不被古人的精妙手艺所折服。

   滴水岩最为奇妙之处,在于千百年日夜不停滚落的一颗颗水滴。走进岩洞内,绕行在石殿背后,可见洞内的岩壁顶部湿漉漉一片。一滴滴小水珠从顶部的石缝中往下滴,不偏不倚落入地上的小水潭,发出“滴答滴答”的滴水声音。滴滴小水珠,就这样日夜不停地滴落了千百年,这也许是滴水岩名字的由来。

   文人墨客笔下的滴水岩

   从南岩到五龙宫长约30里的古神道上,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纷至沓来,履痕处处。

   四时不绝、飞珠滚玉的滴水岩,正处于这条古神道上,也就自然成了他们散文游记诗歌中描述的对象。

   明朝文学家、戏曲家、抗倭名将汪道昆,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区人。明朝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45岁的汪道昆抚治郧阳。他在《太和山记》中写道:“由南岩下为滴水岩……入青羊涧。”

   “日暮过滴水岩,傍有大树皆千年物,其水中龙蟒欲作云雨状,其树声若虎啸,令人恐恐速行。就五龙宫宿焉……”明朝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6月,45岁的明朝诗文作家陈文烛在畅游武当山后写下《游太和山记》,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滴水岩附近古树的神秘。陈文烛是湖北沔阳人(今仙桃市),他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方式。单就比拟而言,陈文烛想像奇特,把美轮美奂的武当山自然景物与人的心灵感受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物我一体、难分彼此的意境,体现了滴水岩的神秘莫测。

   明朝文学家谭元春,湖北天门人,是“竟陵派”创始人之一。他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游玄岳记》是谭元春山水小品的代表作,颇能体现谭元春甚至整个“竟陵派”诗文幽深孤峭的审美意趣。武当山在谭元春的胸中笔底,变化以至离奇。“东至滴水岩,观其水所滴如刻漏。是时南岩宫殿,已迎瞻瞩……”谭元春从五龙宫穿行至南岩,他在观览了滴水岩后,此时的南岩宫殿,已是历历在目。

   王世贞是江苏省太仓人,出生于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他21岁考中进士,系明朝文坛“后七子”首领。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48岁的王世贞开始抚治郧阳。他在任职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写武当山的诗歌达40多篇。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49岁的王世贞第一次登临武当山。3月18日,他从南岩出发,抵达五龙宫。他在《自南岩历五龙出玉虚记》中描述:“出北天门,稍折而上,曰滴水岩,若肺覆时时一滴下,小池承之,即不以雨旱缓速。”可见,王世贞当时的观察如此仔细,就连滴水岩的水滴快慢,他都详细作了记录。

   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进行了一次嵩山、太华山(即华山)和太和山(即武当山)的壮游。这一年,他37岁。徐霞客在《游太和山日记》中记载:“十五日,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这段文字真实地记录了1623年3月15日,徐霞客从北天门一直往下走,沿着一条阴森的小路,看到了路左侧的滴水岩,岩内供奉着真武。

   不仅是散文游记对滴水岩有着生动详细的记载,就连达官文人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的诗歌中也少不了滴水岩的记载。“密敲金锁溜星河,好在垂银一线多;不是为霖牢闭钥,砯崖转石起风波。”元朝中叶的武当道士罗霆震,对滴水岩作了如此描述。

   沐昕是明朝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的小儿子,也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女婿,被封驸马都尉。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七月,沐昕奉命营建武当山宫观,历时9年,朝夕经营,勤于其事。他心中的滴水岩是:“山中玉乳泉,细泻玉龙口;一歃清我心,六尘复何有。”

   王世贞在其诗作《滴水岩》中形象地写道:一滴一露珠,病渴犹恨少;倘借行雨翁,前村成浩淼。

   明朝吴县人(今属苏州市)章焕,在抚治郧阳时也曾畅游武当山。他在诗歌《滴水岩示诸生》中记录说:“飞来片石似云帆,暗吐神泉泻石函;莫言滴水涛澜小,一作啇霖即传岩。”

   历任昆山知县、福建得刑按察司副史等职的明朝著名官吏方豪,对滴水岩的描写也极富想象力。“北下天门松径幽,岩头滴水响琳璆;因怀石涧闲行地,睡到斜阳不肯休。”

   滴落千百年的水珠如今依旧在武当仙山颗颗滚落,水流千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思想也流传千古。

关键词:武当滴水岩

上一篇:武当山中学新开太极拳课
下一篇:武当武术与玄武

相关文章
武当太极养生圣地
武馆简介|媒体报道|学员心声|常见问答|教练岗位|武当武术视频|武当太极服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