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仙山武当 > 道教知识 | 关闭窗口 | 返回首页
老子其人  
  《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但是,司马迁又说关于老子其人的传说还有三种:一说老子是老莱子;二说太史儋即老子;三说老子是隐君子。司马迁这么一记,倒引起了史学界两千多年来唇枪舌剑般的论战。

  其实,司马迁早就认为老莱子不是老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是说老莱子著书十五篇,不是上下篇;但老莱子也是楚国人,也姓老,也是道家人物,又与孔子同时,所以,才造成误会。且后人据此疑笔,作为论证老子与老莱子是一个人而云云。另据《仲尼弟子列传序》中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这两文说明老子与老莱子是两个人。再则:“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段,是司马迁“以疑存疑”的记载,却引起了清代以来学术史上两百多年的论战。论战的一方以汪中、梁启超、钱穆、罗根泽为代表,另一方有马叙伦、高亨、詹剑峰等人。汪中、罗根泽等人根据《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的话,认为李宗就是《史记·魏世家》所记的魏安厘王四年(公元前273年)被封于段干的段干崇(古时崇与宗通用),李宗就是段干崇。既然,老子的儿子李宗在公元前273年才被封于段干,那么老子就不会是两百年前春秋末年的那位老聃,而只能是公元前374年人秦见秦献公的太史儋。这似乎成为老子就是老莱子的定论了。但詹剑峰说,从太史儋入秦(前374年)到段干被(前273年)其间相距一百零一年。假定太史儋四十五岁左右人秦,在三十五岁左右生李宗,那么到李宗被封时,也当有一百一十五岁了这是超出常理的,可见李宗并不是段干崇,也就是说老子李聃不是太史儋。其三,汪中说:司马迁说“老子隐君子也。”老子是周之王官,可见老聃不是老子。经过马叙伦、高亨、詹剑峰等考证指出:老聃早年为周守藏史,是王官,晚年不满现实,辞官退隐,并不矛盾。《史记》说老聃西渡过函谷关,正是辞周归隐,说是隐君子也正确,所以说老子隐君子也有道理。这样综合论证起来,说明老子姓李,字聃,就是在函谷关著《道德经》的道教创始人。

  再从老子生年来看,涉及到先秦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给人遗留下了许多的问题。关键一个症结是老子生年。陈景关应是270余岁,这可能吗?再则周昭王共坐了24年,说昭王25年,倒不如说周穆王元年呢?再则,周武王姬发灭纣后,励精图治,抚顺万民,从姬发(公元前1066年)登基到昭王24年(前976年)穆王元年(公元前975年)的四个皇帝、91年中,正是历史上有名的成康盛世,并不是“周室将衰”,而是周室正盛,老子也不是“居周久之”;再则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里还谈到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据孔子生谱证,孔子生于公兀前551年,而公元前975年是老子过函谷关时,孔子还没出生呢,怎么能在400多年前向老子问礼呢?故本人认为司马迁讲的可信,宋陈景元说的与史实大相径庭。

  既然老子就是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的一个人,是在函谷关著《道德经》的老子李耳。那么,老子生于何年?又是哪一年过函谷关为尹喜著《道德经》的呢?据今人孙以楷先生在《老子百问》自序里说:“针对《史记·老子列传》的不足,结近二百年来学者们研究老子其人其书的成果,提出了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宋国相人,小名李耳(小老虎)。”因为生老子的公元前571年是庚寅年,也就是虎年。亲友叫他小李耳,就是“小老虎”的意思。当时江淮之间人们把老虎叫狸儿(杨雄《方言》:“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李耳)。”老聃的家乡曲仁里一带,也是把虎叫做李耳。按照方以智的说法,人们把虎唤作:“狸儿”,因音近,听起来也就成了“李耳”。方以智还在《通雅》卷四十六:“虎或曰‘狸儿,转为李耳。”还据老子生下来耳朵阔大,给他取名聃,就是耳朵漫大的意思,也就是说耳朵大垂。说明老子也是一个人,并不是虚无漂渺的传说的神仙。

  老子出生的那一年(公元前571年),正好是周平王东迁到洛阳第11个皇帝周灵王登基的那一年。东周14个皇帝共统治天下295年,就被诸侯瓜分了天下,社会性质也由奴隶社会变为了封建社会,真可谓(老子)居周久矣。当时,景王、悼王、敬王,为争帝权,明争暗斗,你图我害,导致国家将衰,而在敬王二十九年,为人谦合、尚懂周礼的老子,看不惯昏庸腐败的朝庭与诸侯纷争的时局,不愿与世相争,故西渡隐居。他为什么西渡呢?按他的指导思想,社会应是小国寡民,民不应犯上。认为西域民众愚昧,想通过以道和德,教化那里的民众,使其安分守己,过着他所想象的隔河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正好到函谷关遇到了与自己意愿相符的关令尹喜,二人相谈投机,才为其著出言道德之意的五千言《道德经》。

  根据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所说的事实和历史考证的结论,认为老子来函谷关的具体年号应是公元前491年。元大德四年的《重修太初宫碑》上说:“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为关令,望东方有紫气,曰:‘当有异人来过是也。’至日颙俟,果逢太上驾青牛,薄畚车来,即迎拜邀幸所居,清斋以事,此地即尹喜之故宅也……”该段说明这么几个问题:1、老子来过函谷关;2、周前就有函谷关;3、当时关令是尹喜;4、当时函谷关就有一定规模,有关吏、街道等;5、在此著过书。但有一个问题,是说周昭王二十五年。关于此年号前文已驳,所以我认为应是楚昭王二十五年。根据是:1、该碑立的较早,是元大德四年(即公元1300年),与史书周昭王二十五年相吻合,均取周、昭王年号;2、老子是楚国人,写老子用楚年号吹捧楚国贤人;3、楚国是周的小国,用了大周年号;4、若断句断成“周,昭王二十五年”就成了周代,(楚)昭王二十五年了;5、周昭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975年,那时老子(生于前571年),还未生出,怎么会出关?(既然在函谷关著经的老子只有一个,所以不可能是周昭时代的人);6、老子既然生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91年,过那年是80岁,且正是周室将衰,奴隶社会已面临崩溃。前491年过函谷关,到前476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春秋时代随着整个奴隶社会全面崩溃,而进入了战国时代,老子在这时代交替时,西渡到函谷关与史书吻合,与世情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