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仙山武当 > 道教知识 | 关闭窗口 | 返回首页
太平道和天师道  
  继“万仙道”和“黄老道”之后,早期道派“太平道”和“天师道”出现,道教由此而创立。

  太平道创始人为汉灵帝时钜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一184)。该道派缘起于事奉“黄老道”,主要活动时间是公元172年至184年间.宣称尊奉黄天(中黄太一)和黄帝、老子,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故以“太平道”名之。传教方法是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为基础。中国在东汉中叶以后.朝政为外戚、宦官轮番把持,互相倾轧,政治黑暗。统治者对百姓横征暴敛,有增无减,农民四起反抗。张角乘时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梁、张宝亦各自称大医,兄弟三人皆行医业而传教。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师以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病或自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不信道。”张用并适弟子八人使四方.宣传《太平经》“乐生”、“好善”,致太平,以及自食其力,人人有权享社会财物等主张,因而深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后汉书·皇甫嵩传》称:“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无不毕应。”据称张角传教十数年间,徒众数十万,遂以“方”为单位组织道众.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八,共设方文,各方设统帅领其众.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帅各方全部道众。其弟张梁称“地公将军’,张宝称“人公将军”,实行传教、军伍合一的教团组织体制。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此时太平道性质已转变为农民起义性质。因其部以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后张角病逝,张梁、张宝战死,黄巾起义失败,徒众流散而入其它道派。

  天师道为祖天师张道陵于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在鹤鸣山得“正一盟威之道”,受太上命封“天师”位,“天师道”因之而立。因其教重符箓信鬼神,社会中称之为“鬼道”(教内多视为蔑称),又因道民须出五斗米为信方可入教,南北朝前又多以“五斗米道”称其教。

  张道陵,又称张陵,车辅汉,沛国丰(江苏丰县)入,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号房)八世孙。东汉建武十年(34)正月十五生于吴地天目山。生性好学,少即好道。永平二年(59)曾中“直言极谏科”,汉明帝时曾被拜为巴郡江州令,不久退隐北邙山中(河南洛阳附近)修长生之道。建初五年(80)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率弟子入蜀隐于鹄鸣山习《老子五干文》,修《黄帝九鼎丹法》等神丹符咒之术。

  在蜀中,他广行恩德,以符水为人治病,以导引、行气、炼丹、服饵、房中等长生之术布道:设二十四治为传教布道之所(多数在四川境内,阳平治在今彭州市,为中央教区首治性质,现阳平观仍存在);立“祭酒”之职分置诸治。其奉《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并传播太平道奉行的《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为其依《老子五干文》授徒的讲义,又有《正一经》、《天官章本》等道经符书二十四篇,均为当时天师道的主要经典。

  时蜀中有号为八部鬼帅、六大魔王者,以筮术邪教欺诳百姓、毒害地方,祖天师遂以正法迫其皈依正途,天师大道于是畅行于蜀中。

  天师道以阳平治部功印、三五斩邪雌雄剑为掌教信物及传嗣法器。张陵于桓带永寿三年(157)飞举,其子张衡行其道。张衡于灵帝光和二年(179)正月飞举,遂为张修篡夺教权.巫鬼道复兴。后张衡子张鲁在其母的帮助卜袭杀张修,夺回教权,张鲁遂自立于汉中。对张鲁朝廷力不能征,遂拜为镇夷中郎将,镇汉宁太守。张鲁利用军政权力,在巴蜀以“政教合一的性质置理“二十四治”。其时天帅道尊张道陵为祖天帅、张衡为嗣大师,张鲁自号师君。以大祭酒统帅道民,道民以“三张”为师。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为使道民免遭战祸残害,张鲁审时度势而降曹操,被拜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诸子皆封列侯,遂率民北迁,次年(216)举化,葬邺城。张鲁天师道北迁后,天师道教名始显。

  天师道北迁后,在中原地区得到发展.随后向东南传播。两晋时期,世家豪族纷纷加入道教信仰之中。天师道的形成和发展.使道教正式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