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以降,中国社会经受着巨烈的震荡.道教在历史衍变的过程中.亦不断出现新思维,吸收新思想。在不同思想意识的支配下,道教教派则在继承、衍变的过程中不断地重新组合发展。当然这一切都在“道”的信仰前提下,崇拜的神明、祖师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对如何修道,以何种方式行道.丹鼎派与符箓派之间又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即使丹鼎、符箓两派各自的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尝试和思维:如丹鼎派内部在丹道修炼中有“先性后命”、“天命后性”、“性命双修”等等观点之争;也有在家、出家之争,最终丹道清修的各宗各派以全真派一而统之。道教符箓派中则有内炼配合符箓,或专行符箓祈禳、劾召、咒术的不同,所谓清微、净明、神霄、龙虎、茅山、阁皂诸宗,至元明时期以符箓为主要行道途径的各宗各派,则结成为正一道。由元而后道教遂分成正一、全真两大派,并一直衍传至今。以下就介绍全真、正一两个道派的一些情况。
正一派 亦称正道、正一教,是道教各符箓派大联合后形成的道派。该派传承四十字法派,又称为:“三山滴血派”可能是符箓诸派结盟时举行仪式所确立。其内容是:“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玄韫、高宏鼎大罗、三山杨妙法、四海涌洪波。”该派从至元十四年(1277)起,因张陵后裔代代被敕封为天师,受命主管江南道教,使历代天师逐渐成为江南各符箓派的共主。由于历代天师受到特别尊崇,其所领龙虎宗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的发展更是规模空前,这为正一派的形成准备了组织条件。元成宗大德八年(13Q4),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这标志着正一道的正式形成。其后中国道教一般以正一、全真两派分称。正一派所联合的教派主要有: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正一派主要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正一派奉《正一经》为主要经典。所谓“正一”之意,是以正论道,道经称为伐诛邪伪,整理鬼气,既承三天,佐国育民,与天下万神分符为盟,悉承正一之道的真一不二之道(《云笈七签二十四治序》)。该派道士可以不出家、不住宫观,亦无严格的清规戒律。原符箓诸派并入正一道后,有的至今保持自身特色延续不绝,有的则与其它宗派融合。以下介绍几位创派天师。
张可大(1217一1262)天师宗第三十五代天师,字子贤,三十二代天帅张守真之曾孙。理宗绍定三年(1230),正承三十五代教事。《仙鉴》赞他“丰神秀异,性识不凡,四方参受法箓者数万,道化盛行”。朱端平三年(1236),累召赴阙,赐锓经赀重刊先朝箓版。嘉熙三年(1239)七月,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教门公事,王领龙翔宫。《元史》云: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至鄂州(今武昌)时,曾特遣使者往访,乃授言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景定四年(1263)四月,以印剑付次子宗演,具“表”辞谢后羽化。宋度宗时左丞相江万里为撰碑铭,后元世祖又为作制,元至正十三年(1353),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张宗演(1244一1292)三十六代天师,字世传.号简齐,年19嗣教。《元史释老传》:世祖于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即遣使召见张宗演,至则待以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同年六月设醮于内廷,明年又醮于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君”,给二品银印。《汉天师世家》称:“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土。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至元十五年(1275)秋七月,建议天师正一祠于京城,命龙虎山弟子张留孙居之。至元十八年(1281〕、二十五年(1288),屡召至阙,设醮奏章,遣使持香币诣龙虎、阁皂、三茅设醮。至元辛卯(1292)年羽代,元世祖特谕诏书并制赞,元成系时亦制赞,并加赠为:“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张与棣(?”一1294)三十七代天师,字国华,号希微子。宗演之子,渊默寡言,洞明三教,并善待文。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教,上召见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掌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元成宗登基,复召并命设醮于圆殿及长春宫,命夭下行其醮典,改天下诸路天庆观为玄妙观。尝谓弟子说:“吾世味素薄,今留京师,久非吾愿也。恳乞归山而未允,不久示化于京师崇真宫。上遣使护柩还山,并敕迁臣祭孔于部门。
张与材(?一1316)三十八代天师,正一派的直接创立者。字国梁,号广徽子,宗演之次子。天资仁厚,善诗文并工于写竹画,大字草书(见《书史会要》),画龙尤妙。《汉天师世家》称他“书翰精奇”,至元三十一年(1294)嗣教,上遣使赐冠服玉佩,俾掌教事,元贞二年(1296)授“太素凝神广道真人,封其母为玄真妙应仙姑”。《汉天师世家》载:“俾自给牒度道主,免宫观差役,护法箓”。大德二年(1298)奉诏建醮于杭州佑圣观,投铁符以治潮患。《元史》说:“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武宗即位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视秩一品,加封其母周氏为“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元君”。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又金之服。延祐三年(1316)羽比,生前曾为道士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作序。
全真道亦称全真教、全真派,创始人是金代道士王重阳。因道教形成后流衍成许多道派,有尚方术,有重行箓,有主烧炼,有擅斋醮,分宗立派,所谓“派愈分而迷愈远”(见《甘水仙源录》卷二)。因此王重糅合道教各宗派教义,吸收儒、佛思想而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道教理论。大定七年(1167),他持铁罐自终南往山东宁海(今山来牟平)一带传道,收当地豪富马钰(马丹阳)、孙不二夫妇为弟子。对马钰夫妇为王重阳筑庵居住,定名为“全真庵”。自此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全真道派由此而正式确立。全真派的修炼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不娶妻,不茹荤,不饮酒,静坐苦修,而达到返本还真,得道成仙。提出“不主一相,不抱一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凡接人必先使读《孝经》、《道德经》、《清静经》等,教以孝谨纯一。此教派规定道士必须出家苦修,要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全真道有南北二宗,南宗创始人是北宋张伯端,该派以“先命后性”的修炼方式著称,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紫阳派、天台派(宗)、北宗创于南宋时期原北方金人统治地区长安一带.该派修炼以清净为主,即以识心见性为首要,以炼心练已为基础。相对南宗“先命后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先性后命”为特化,北宗的创始人实际是王重阳,但该派尊东华少阳、钟离正阳、吕岩纯阳,及刘海蟾、王喆为“北五祖”。而南宗亦称张伯端因在四川成都遇刘海蟾,而作《悟真篇》传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后尊为“南五祖”。而北五祖之后又有:马钰丹阳,谭处端长真、刘处玄长生、王处一玉阳、郝大通广宁、孙不二清净、邱处机长春为“北七真”,其中邱处机后创“全真龙门派”影响最大。实际全真道内部南北二宗之分本不在于哪派单修性或命,两派都兼修性命,只是先后、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区别而已。南宗“言命者多,言性者少”,北宗则“三分命功,七分性学”;南宗主张以实腹炼命下手,北宗则主张虚心炼性下手。北宗与南宗在无代陈致虚的大力会通下实现了合流,从此成为全真教内部的两个宗派。这种合流所以能实现,除政治上的考虑及宗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外,还在于南北二宗的丹道思想皆承继钟吕的丹道思想。另外北宗龙门派的清修丹法与南宗白玉蟾清修丹道在吸收佛教内容促进修炼仙胎等问题上都有许多共同点。以下介绍全真派几位主要人物:
王重阳(1ll2一1170)金代道士,全真派创始人。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原名中孚、德威,字允卿、世雄、知明,号重阳子。幼即聪明过人,弱冠通经史百家。据称金熙天眷年间(1138一1140)应武举试而得中甲种,因时势纷乱遂避终南刘蒋村隐栖。传称金正隆四年(1159)六月十五日,于终南甘河桥酒肆遇二道者密传道诀,更名喆,字知明,号重阳下。遂云淤四方,通善演,《阴符》、《道德》者之教诲,并得其九转丹功“五篇秘诀”之授,而顿悟妙理。遂重归终南刘蒋村,自筑坟茔,挂方牌于墓上,写有“王公灵位”,已独居其中,世人称之“活死人墓”。金大定元年(1161),于墓之四隅各植海棠一株,以示志于“四海教风一家”。癸未秋(1163),弃墓与李灵阳等结庵居之。大定七年(1167)四月二十六日,自焚其庵,离开陕西,携铁罐辞众乞食东行,往山东传教度人。其年闰七月十八日抵宁海,得遇地方首富马宜甫(即马钰)捐地建庵以居。重阳以“分梨十化”警悟马钰夫妇坚志修道,于是相继收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邱(长春)、王(玉阳)、郝(太古)、孙(不二)诸子高第。大定九年(1169)十月,携邱、刘、谭、马四弟子西游沛梁(河南开封)作《竹杖歌》,鼓励弟子虚心精勤,应物随机,弘扬教门。大定十年(1170)正月初四,书词辞世。来年(1171)归葬终南刘蒋村故居(陕西户县祖庵镇),后人为建“大重阳万寿宫”,奉为全真教祖庭。王重阳教导人读《孝经》、《道德》、《心经》等,在山东时以“三教”之名创立五会:文登“七宝会”、宁海“金莲会”福山“三光会”、登州“玉华会”、掖县“平等会”,因初于山东宁海题庵居“全真”,故入道门徒都称为全真道士。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成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道教奉其为“北五祖”之一,全真派开派祖师。他以“三教同源”的理论,糅合道、儒、释三家思想,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士之必修经典,以修心去欲为修道之本,主张修道者断“酒色财气”诸多忧愁思虑。以先修性后修命,而使身在凡尘而心入圣境。主要著述:《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真人立教十五论》、《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等。
邱处机(1148一1227)金代元初,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或作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王重阳羽化后,他在陕西磻溪洞穴中住了六年,苦心修道。贞姑二年(1214),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起义军,获得成功。元太祖派使召请,他毅然率弟子18人从莱州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难,两年后抵达西域大雪山,向太祖进言“敬天爱民”,“必在乎不嗜杀人”。深得太祖礼遇,尊为神仙。后有《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他返燕京后,太祖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并下诏免除道院、道土的一切赋税差役。丘处机于是广发度牒,建立平等、长春、灵玉等八个教会,大量建立宫观,设坛作醮,一时教门四辟,道侣云集,全真道获得很大发展。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处机羽化于宝玄堂,殡于白云观处顺堂(今北京白云观邱祖殿)。他首创龙门派,为全真道传承的主要教派。他基本继承了王重阳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他著有《磻溪集》六卷。
王常月(?一1680)明末清初道士。原名平,号昆阳子。山西长治人。曾在王屋山由全真龙门派六祖赵复阳授以戒律。后又在九宫山受“天仙大戒”。清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在白云观主讲道法,前后受赐紫衣三次。并在江浙和湖北武当传三堂大戒,分为“初真”、“中极”、“天仙”三个层次。康熙十九年(1680),传衣钵于弟子谭守试而卒。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号“抱一高土”。著有《龙门心法》又名《碧谈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