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养生,保养精气

老子养生

  老子对于养生长寿之道的研究,是从对婴儿的实验性观察开始的,从而探究出长寿要妙之根蒂。

  老子在观察中发现:“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注曰:牝牡者,雌雄也。意思是说,小儿虽然骨胳脆弱,筋肉柔嫩,可是小拳头握得很紧;他还不知道什么是男女交合的事,而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由于他精气充沛的缘故。

  这是深究天地万物的本源之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而性活动的产生则是本源于人体之精。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正如老子在继续观察中所论述的:“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巳。”(《老子》五十五章)意思是说,婴儿终日号哭而声不嘶哑,这是由于他心里平和无欲而全精的缘故。……贪图生活享受就是灾殃,欲望支配精就是逞强。东西壮大了就会走向衰老,这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必然很快死亡。

  老子所说的道,多指产生万物的总根源,有时又称“玄牝”。对人的生命来说,这里的道,实际就是指精,精过分耗损,就会衰老,如果精枯竭,人就会很快死亡。因而老子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养生的根蒂在于保精。而如何保精呢?在于平和无欲。而怎样才算平和无欲呢?那就是要如同婴儿一样。因此老子书中多次提出以婴儿为喻、为标准的话。如五十五章开首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即含有元精深厚的程度,应该比同平和无欲的婴儿。第十章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即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相离吗?专守精气,致力柔和,能象无欲的婴儿吗?又十二章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意即我唯独淡泊恬静,无动于衷,如同婴儿终日哭号而声不嘶哑。这就是老子保精得道养生的实践体会。

  婴儿因其全精无欲,所以他有极强的生命力。但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婴儿阶段,总要长大,最后也终究会衰老死亡。老子的实验性观察启示人们:人若能注意保精,永远能保持旺盛的精气,那就会健康长寿。然而如何保精呢?那就是老子提出的,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尊为宗经的恬淡虚无、少思寡欲的养生思想。《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

  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

  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损伤)”,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行妨(谓伤品行,辱身体。妨,伤也)。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此句意即圣人专意于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目不妄视而取腹之)。

  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这是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的来源。

  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仁慈,爱百姓若赤子),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谓谦退,不争功抢先)。慈,故能勇(勇于忠孝);俭,故能广(节俭,所以能日用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谓得道做尊长)。今舍慈且勇(舍去仁慈而

求勇武),舍俭且广(舍节俭但求奢泰),舍后且先(舍其后己,但为人先),死矣(结果只有死亡)。”这是由少私寡欲,论述到仁慈、节俭、谦己的品德修养,提出了为后世养生家所首先强调的养生必先养德的这一重要思想。

 

  在当时的社会里,老子深知要做到少私寡欲,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教化。他在第三章里说:“不尚贤(谓不推崇官位、爵禄),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不使看见足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谓除嗜欲,去烦乱),实其腹(谓怀道抱一,谨守五脏之神),弱其志(谓柔和谦让,不争权势),强其骨(谓受精重施,使髓满骨坚),常使民无知无欲(谓使民返朴守淳)。”六十四章又曰:“是以圣人欲不欲(圣人追求的就是没有欲望),不贵难得之货(即不贪财);学不学(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谋私),复众人之所过(以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复,补救),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即用上述原则去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要去勉强行事)。”

  以上就是老子关于如何保精的论述,提出了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反对贪婪,注重仁慈、节俭、谦己的品德修养等重要养生理论,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而使精旺身强。

关键词:老子养生 保养精气

上一篇:道门语要
下一篇:两仪四象与养生的时间

相关文章
武当太极养生圣地
武馆简介|媒体报道|学员心声|常见问答|教练岗位|武当武术视频|武当太极服淘宝